或许是因为我从部队到地方,数十年间一直从事新闻报道、政工宣传、文学创作以及艺术工作,当话剧《右玉》入选中宣部第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 优秀作品的消息传来时,便格外引起了我的关注。
从剧情简介中我了解到,话剧《右玉》讲述了上世纪 50 年代,右玉黄沙洼村的群众在县委书记唐汉元、县长黎润杉以及村党支部书记柱子等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以顽强的毅力与 “吃人” 的风沙展开殊死搏斗,将一片不适宜人类生存的不毛之地,最终变成景色宜人的塞上绿洲的感人故事。仅仅是这一介绍,就深深吸引了我、感动了我,让我心潮起伏,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一个宁静的夜晚,我打开电脑,搜索出话剧《右玉》的视频,潜心观赏。开头呈现的广袤大地上,那片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所环绕的神奇土地,立刻陶醉了我的眼眸,浸润着我的灵魂。这是一种艺术手法,用以展示右玉经过多年治理后取得的生态成果。这种开场方式迅速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我直观地感受到右玉的美丽与生机。当屏幕上出现 “右玉” 两个红色大字时,我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之情。因为这两个遒劲有力、醒目庄重的大字,预示着帷幕即将缓缓拉开,故事的高潮和核心内容即将呈现,让我充满期待与敬意!更因为,名闻遐迩的 “右玉”,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承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和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展开剩余83%紧接着,剧情从右玉恶劣的自然环境切入,通过女子的清唱和舞台布景,将我带入一个风沙肆虐、黄风蔽日的场景。一个低沉浑厚的男性声音传来:“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 凝视着这样的场景,聆听着这样的声音,我触目惊心,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不禁为右玉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命运担忧。这样的开场设定,既营造了戏剧的紧张氛围,又凸显了右玉人民后来治理风沙、改善生态的伟大成就。由此,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绿色,更加敬佩那些为改变家园而付出巨大努力的人们。开场的情景设计,无疑为整部剧作奠定了深刻的情感基调,可见编创人员的良苦用心。对于 “谨以此剧献给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改天换地的光辉历程,弘扬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右玉精神’” 的字幕,我也竖起了大拇指,它巧妙地阐释了话剧《右玉》展演的主旨,有效激励了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随后,身着灰色中山装的 “老书记” 唐汉元出场了,他边走边看,深情地说:“这是当年植树造林大会战用过的马灯,这是黎县长用过的手电筒,这是柱子的挎包,这是我种树用的铁锹…… 这种满了树的土地,真是我日思夜想的右玉?这到处都是绿色的土地,真是我魂牵梦绕的黄沙洼?我离开这里几十年了,一直想回来看看,可一直没能如愿。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听着 “老书记” 情深意切的话语,我的心头波澜起伏,强忍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纱幔拉开,绿树成荫。看到 “老书记” 在四处寻找,一个女孩童声童气地问:“您在找什么?”“老书记” 说:“我在找一棵树!” 于是,在那棵 60 多年前 “老书记” 和黎县长一起种下的第一棵 “小老杨” 前,他与身穿绿色衣服的右玉人一起展开了久远的回忆。这看似简约的舞台设计,实则简约而不简单。一个圆形沙盘,一棵歪歪扭扭的 “小老杨”,转台之上演员的身体与布景、音乐、灯光等形成的充满力量、体现意志的戏剧场面,共同构成了作品独特的舞台意象。这些元素不仅形象地展现了右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民艰苦的奋斗历程,也寓意着希望和生命力的顽强。音乐烘托上的独具匠心也令人称赞,右玉道情音乐和山曲、小调的适时插入,既烘托了演出气氛,突出了地域特色,也对人物性格的挖掘起到了辅助作用。这些音乐元素,不仅让我在听觉上得到享受,更在情感上与剧中人物产生了共鸣。叙事手法上的独特创新堪称一绝,它没有像其他剧作那样选择较为完整的情节化叙事方式,而是犹如一首长篇的叙事诗,在娓娓道来的情感倾诉中,实现了对一段历史的回望与重现。老年唐汉元作为叙事者,掌控着全剧的叙事节奏,引导着观众尽快进入戏剧情境。这种叙述体戏剧样式的有效借用,使得该剧的舞台叙事更加清晰、新颖,也为同类题材剧作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就这样,全剧以 “老书记” 60 年后重归黄沙洼为视角,生动再现了右玉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植树造林的艰辛历程。他们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最终创造了绿色奇迹。我由衷感叹:“那一代人熔铸的‘右玉精神’,真的是可歌可泣,永载史册啊!”
跟随着丰富的镜头,我深情地走进了《右玉》的世界,感受着那份来自心底的震撼与感动。在剧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听到了生命的呐喊,体会到了奋斗的意义和价值,仿佛享受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话剧《右玉》的核心部分,有着生动的情节展开,通过一系列紧张而感人的情节,展现了右玉人民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壮丽史诗,让我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 “右玉精神” 的内涵;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剧中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生动的对话,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主题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挑战时应有的态度和行动,通过右玉人民的奋斗历程,传递出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有着精湛的艺术表现,运用音乐、舞蹈、灯光等多种艺术手法,为我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增强了话剧的表现力,让我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话剧《右玉》的结尾处理非常精彩,以 “小老杨” 这一形象作为核心元素展开,既深刻又富有象征意义。舞台上的 “小老杨” 形象,映射出右玉种树人的性格,成为该剧主体形象和思想哲理的集中体现。结尾处,通过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舞台表现,将右玉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了艺术再现,不仅让我在视觉上得到极大震撼,更在心灵上产生了深刻共鸣。尤其是演员们那一个个深情的鞠躬,令我感动至深,瞬间泪奔。那真诚的鞠躬,是演员们对观众的礼貌致谢,更是对剧中人物情感的深刻表达和致敬。每一个鞠躬都仿佛承载着右玉人民艰苦奋斗、改变命运的历史重量,传递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意与敬意。看到这样的鞠躬,我切实感受到演员们与角色之间缔结的情感纽带,以及他们对 “右玉精神” 的深刻理解和传承。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我在话剧结束后仍然沉浸在剧情之中,难以自拔。我认为,结尾的处理既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又深刻地表达了该剧的主题思想,为整部剧作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话剧艺术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式,话剧《右玉》综合了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具有舞台性、直观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点。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来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演员在舞台上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都非常到位,直接作用于我的视觉和听觉。演员们展现了植树造林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直抵我的心灵。所以,我要说,这是一部关于奋斗与坚持的史诗,是一部讴歌生命与自然的赞歌!
的确,在我看来,话剧《右玉》场场精彩,高潮叠出。它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觉得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紧凑的剧情设计,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和冲突,不断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让观众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度和紧张感;深刻的人物刻画,剧中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生动的对话,让观众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真实的情感表达,无论是喜悦、悲伤还是愤怒,都通过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得以完美呈现,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震撼;精彩的舞台呈现,舞台设计、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方面都经过精心策划和巧妙运用,为演出增色不少,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更加投入地欣赏剧情;深刻的社会意义,既展现了右玉人民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又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等时代主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上述这些,都是剧情、人物、情感、舞台呈现和社会意义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完美结果。
话剧《右玉》是一部优秀的剧作,激发了我深刻的共鸣和思考。剧幕虽然落下,但我的思考却刚刚开始。我思考着 “右玉精神” 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着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践行 “右玉精神”;思考着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思考着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话剧《右玉》对当代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一是坚持与毅力,右玉人民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将荒漠化严重的地区转变为绿洲,这启示当代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通过持续的努力去改变现状;二是生态意识,剧中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右玉人民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提醒当代人要增强生态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同守护绿水青山;三是团结协作,右玉人民的成功离不开团结协作,他们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最终实现了目标,这启示当代人在团队中要相互支持、协作,共同面对挑战,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四是勇于担当,剧中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勇于担当责任,带领群众一起奋斗,这鼓励当代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作为,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话剧舞台上,现实题材的作品往往因其深刻的主题、感人的故事、精湛的表演、独特的艺术风格、贴近生活的叙事、直击人心的语言而备受关注,赢得赞誉。话剧《右玉》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其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剧情内容,彰显出右玉人民的奋斗历程;其群像塑造的人物形象,彰显出 “右玉精神” 的内涵;其诗意表达的艺术特色,彰显出创新叙事的艺术魅力。该剧入选中宣部第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 优秀作品,实至名归。
以艺术之名,传承 “右玉精神”,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发布于:河南省九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